楊浩康 Dr Yeung Ho Hong
常見健康照護疾病

楊浩康 - 常見健康照護疾病

甚麼是猩紅熱 — Dr Yeung Ho Hong 楊浩康

猩紅熱砂紙樣皮疹示例 - Dr Yeung Ho Hong 楊浩康

猩紅熱:症狀、成因與防治綜合介紹

猩紅熱是一種由A群鏈球菌引起的細菌性感染,主要影響5至15歲的兒童。它通常發生在鏈球菌喉炎的併發情況下,當細菌釋放毒素後,使免疫系統產生反應,進而在皮膚表面形成特徵性的砂紙樣紅疹。這些皮疹往往伴隨喉嚨痛、高燒和腫大的淋巴結。儘管在發達國家猩紅熱較為少見,但在某些社區或流行季節仍有爆發的可能,對兒童健康構成潛在影響。

成因與傳播途徑

猩紅熱的主要成因是A群鏈球菌感染。該菌可引起單純的鏈球菌喉炎,但在某些情況下會釋放出毒素,導致全身性反應,形成猩紅熱。傳播方式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受污染的物品。當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病菌隨飛沫散播,容易在家庭、學校或托兒所內迅速擴散。

臨床表現

猩紅熱的常見徵狀包括喉嚨痛、高燒、頭痛及全身乏力。發病後1-2天,患兒皮膚開始出現紅色砂紙樣皮疹,這些皮疹通常首先出現在軀幹,隨後可能蔓延至四肢,但面部受影響較少。皮疹可呈現局部糜爛、結痂或出血現象,且部分病患可能出現味覺異常或口腔潰瘍。需要注意的是,加重的病變可能與肺炎、敗血症、腎損傷或風濕熱等嚴重併發症有關,後者甚至可能導致永久性心臟損傷。

與鏈球菌喉炎的區別

鏈球菌喉炎主要表現為喉嚨痛、發燒和紅腫,但不伴有明顯的紅疹。猩紅熱則是在鏈球菌喉炎基礎上,因毒素作用形成典型的皮疹,這一區別是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早期診斷和治療能有效防止毒素進一步擴散,減少併發症風險。

常見誤解

一些家長誤以為猩紅熱是一種極為嚴重且致命的疾病,對患兒處理過度緊張,導致頻繁就診甚至濫用藥物;另一些則認為只要治療喉炎便可解決問題,而忽略了皮膚病變和可能的併發症。實際上,大多數猩紅熱病例在接受適當抗生素治療後能在一到兩週內完全康復,但如果延誤治療或護理不當,便可能引發惡性循環。

治療與護理措施

猩紅熱的標準治療是完整的抗生素療程,這有助於消除細菌並降低併發症發生率。輕症患者可輔以解熱鎮痛藥來緩解喉嚨痛與發燒情況,同時保持良好的水分攝取,促使體內毒素排出。支持性護理措施,如溫鹽水漱口、保持室內通風及適度休息,都是促進康復的重要因素。對於病情較重或出現併發症風險的患者,則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更為積極的治療和密切監控。

此外,預防是控制猩紅熱傳播的關鍵。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避免與症狀明顯的病患密切接觸,均能降低感染風險。學校和托兒所應加強環境衛生管理,並確保存在感染跡象的兒童在接受至少24小時抗生素治療後才能返回集體活動,這是控制疫情擴散的重要措施。

臨床案例中,一位8歲患兒在出現喉嚨劇痛、發燒和全身乏力的症狀後,隨即被診斷為鏈球菌喉炎。隨著病程進展,家長發現孩子軀幹和四肢出現典型的砂紙狀紅疹。經過及時抗生素治療和支持性護理,該患兒在兩週內完全康復,且隨訪檢查未見任何併發症。

總之,猩紅熱是一種由A群鏈球菌引起的細菌性感染,具有典型的喉部症狀及砂紙狀紅疹。通過及時診斷、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完善的支持性護理措施,大多數患兒能在一到兩週內恢復健康。正確認識病因和徵狀,並針對性地採取預防措施,不僅可以降低傳播風險,還能有效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從而保護兒童的整體健康。

↑ Back to top